1. 首页 > 工作总结

点亮文字魅力:让厌学生重燃阅读热情的教学法

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单方面的灌输,更像是点亮火把的过程。当文字的光芒照进学生眼底,那些被视为"厌学"的瞳孔里,何尝不曾闪烁着好奇的星火?只是我们是否找到了正确的点火方式?

最初面对课堂里低垂的脑袋时,粉笔与黑板摩擦的沙沙声仿佛在嘲笑教育的无力。直到某天,一本被随意丢弃的漫画书给了我启示——为什么《海贼王》能让孩子们熬夜追更,而《故乡》只能换来哈欠连天?我们总在责怪学生缺乏耐心,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把唐诗宋词熬成了中药,非要用"为你好"的勺子硬灌下去。

改变从撕掉标签开始。谁说《红楼梦》一定要从判词讲起?当我把"刘姥姥进大观园"改编成情景剧,那些总在课桌下偷偷刷短视频的手指,居然开始主动翻找原著描写。有个总在课本上涂鸦的男生,用漫画分镜重现了"黛玉葬花",花瓣飘落的弧度和他笔下的眼泪一样真实。你看,所谓"厌学",或许只是青春期的创造力在另寻出路?

我们太习惯把阅读量当作KPI,却忘了文字本是会呼吸的生命。当《平凡的世界》里少平的煤油灯被投影在教室白墙上,当学生用方言朗读《孔乙己》的"茴香豆",沉默的铅字突然有了温度。有个女生在周记里写:"原来祥林嫂的绝望不是考点,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跌进的冰窟。"这种顿悟,难道不比标准答案更珍贵?

方法从来不止一种。在诗词单元,我们玩起了"飞花令"手游;讲鲁迅时,学生用朋友圈格式改写《纪念刘和珍君》;就连最难啃的文言文,也被拆解成"古人微博体"。当知识脱下长衫换上卫衣,那些曾宣称"最恨语文"的孩子,竟开始自发组织读书会。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——抗拒往往源于陌生,而非真正的厌恶?

期末收到的最动人反馈,是个总逃课的男生写的:"老师,昨天路过书店,我发现自己会主动找书脊上的汉字看了。"这句话像一粒蒲公英种子,轻轻落在教育者心上。或许我们永远无法让所有孩子爱上所有文本,但当他们学会在文字中认出自己的倒影,那些被点亮的微光,终将连成一片星海。